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揭示中喜馬拉雅的鳥類垂直梯度格局
發布時間:2021-08-03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華東師范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聯合在Ecography期刊發文,揭示了中喜馬拉雅吉隆溝繁殖鳥類功能和譜系結構的垂直梯度格局,為該區域鳥類群落構建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和根本問題,近年來整合功能性狀和譜系信息的研究為群落構建的生態過程提供了新的思路。珠峰是世界之巔,保護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被列入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該地區具有全球最廣的海拔梯度范圍,是研究物種多樣性垂直分布格局的理想平臺。

圖1 調查樣線分布以及5種典型植被:(a)常綠闊葉林;(b)針闊混交林;(c)暗針葉林;(d)灌草叢;(e)高山苔原
該研究于2012年至2013年開展了4次調查,分析了151種繁殖鳥類的物種、功能和譜系多樣性。結果表明,三個維度的多樣性指數皆表現出相似的單峰格局;但在控制了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后,功能多樣性呈現出隨海拔下降的格局,譜系多樣性則呈現出中海拔低谷的格局(Mid Valley pattern)??傮w上,鳥類群落呈現出功能聚集,可能表明了生境過濾在群落構建中的重要作用;與之不同的是,譜系結構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出現發散,中海拔出現聚集。這些發現表明,功能和譜系指數在垂直梯度格局中差異較大;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差異能夠更好地了解群落結構,并預測其背后的群落構建機制。此外,中海拔地區由于物種多樣性較高值得關注外,本研究發現高海拔地區具有較高的譜系多樣性,也是值得關注的區域,尤其是高海拔地區對氣候變化更敏感,且氣候變化對該區域的影響更顯著。

圖2 物種、功能和譜系多樣性隨海拔梯度的變化,黑色實線為多項式回歸的最佳擬合線。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400361, 31872210, 32071545, 31901109)和廣東省科學院(2018GDASCX-0107)的支持。(附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ecog.05660)
(動物調查監測與恢復中心/丁志鋒 供稿)